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读 | 黄河三千年:一部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Ruth Mostern 城读 2022-07-13
375

黄河三千年:一部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黄河的遗产决定了国家的前景。


Ruth Mostern, 2021. The Yellow River: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urce: 
https://yalebooks.yale.edu/book/9780300238334/yellow-river


中国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泥沙沉积最多的河流”,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黄河及其流域既塑造了人类社会,也为人类社会所塑造。环境史学家露丝·莫斯特恩新书《黄河:一部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解释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改变环境的人类活动如何塑造了整个黄河流域,并构成了人河关系。人与河的关系史既是一部水的历史,也是一部土壤的历史,黄河史上某些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远离河床的半干旱的黄土高原。
 
本书对生态历史的模式、转变和破坏性的断裂提供独特见解,并对人类如何持续影响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系统的方式提出深刻结论。本书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以及对史料的细致研读,揭示了尽管历史上黄河泛滥区破坏性灾难频仍,但往往发生在某些有关公共政策和基础设施设计决策之时。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数据和制图,基于一个创新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包含地貌、水利工程、人类定居点和洪水位置等信息。该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收入一个特殊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历史资料中记录的与黄河有关的3754个时空事件:洪水和干旱、建设和维修活动、政策争辩和资金申请。
 
从整体视角考察黄河历史
 
本书采用全流域和以泥沙沉积物为中心的视角来研究黄河,研究泥沙沉积物迁移和洪泛区形成的历史过程,清楚展示其长期后果。
 
黄河的历史,既是水的历史,也是泥沙沉积物的历史,与位于洪泛区西部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密切相关。当人们在黄土高原上砍伐树木、放牧和开垦农田时,他们造成了高速度的土壤侵蚀,将泥沙冲入河流。泥沙沉积物顺河下流,直到抵达洪泛区的湿地和水流缓慢之地,在河床上沉积。在下游,泥沙沉积物不断堆积导致河床抬升高于其周围的河岸,导致河流改道。而在上游,经过长时间大量侵蚀之后,表土消失,土地变为沙质,布满沟壑的裂缝。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沉积物最多的河流。因此,它容易造成特别多变的景观。下图的彩色线条显示了历史上黄河多次改变河道的情况。当堤坝阻止河流在其洪泛区剥离和传输泥沙时,其结果是水位、河床和河岸的上升,而土地开始下沉。当人工筑堤的河流越过或冲破堤坝时,它们会排放到比河流本身更低的土地之上,造成灾难性的洪水,而洪水期间水流湍急之时,它们会将夹带的沙子、砾石、甚至巨石与肥沃的黄土一起沉积下来。

 
我们可以准确地跟踪黄河洪泛区的人类活动和治理黄河行为之间变化的关系。下图时间线显示了易受灾害影响的黄河流域的逐渐形成,以及建立治理黄河基础设施的必要性。从9世纪末开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率不断上升,引发了千年来频繁的洪水,需要不断进行抗洪救灾。人类活动也以另一种方式创造了一条易受灾害影响的河流。
 


时间线上下扰动的细节以及各种活动比例的变化,是本书其余章节的主题。在几十年和几百年的时间范围内,它们有助于揭示有关气候与天气、战争与殖民、税收与人口、以及在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上不断变化的国家权力和仁政治理的故事。简而言之,它们揭示了黄河这条水文社会(hydrosocial)之河的一系列传记。
 
本书结构围绕黄河一系列历史时期加以组织。通过关注河流的整个河道,整个充满事件的历史,以及河流缓慢的转变,准确确定下游河道何时变得难以治理,在上游和下游各自发生了什么,导致如是情况发生。本书每章分别描述黄河沿岸改变周遭世界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以及中游和下游之间的联系被改变的时间跨度。
 
不过,本书转折点划分不太符合中国历史学家所熟悉的标准朝代划分线。本书主要关注中华帝国两千年的黄河历史,但本书不是一部政治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从新时期时代到中世纪,黄河上游定居人口相对较少,史家仅记录了下游少量洪水泛滥的事件。第三章,从中世纪到转折点(750–1350),由于在脆弱的河道中游进行密集的边境殖民,破坏了森论草地,使水土流失的速度比早期水平增加了一倍。其结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洪水时代,但洪泛区只有杂乱无章和零星的治理。这是黄河开始被称为黄河的时代。中国的历史学家早就认识到,公元一千年的结束是长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导致了新的人口分布,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以及新的治理模式。黄河多事之秋历史的开始也是这一转变点的一部分。第四章,高度治理黄河时期(1351–1855),从14世纪中叶的建议和实验开始,到16世纪形成焦点。黄河中游的土地退化加速,水土流失与人口增长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黄河治理者修建越来越高的堤坝建,土方工程和水利工程日益复杂。十八世纪全面建成。18世纪,政府用于维护该系统的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10%-20%,这一数额高于当时大多数欧洲政权的全部政府支出。尽管从中期来看,遏制黄河洪水泛滥的努力是成功的,但黄河洪范区水利系统被淤泥淹没,在19世纪中期灾难性地崩溃了。
 
历史文件和环境科学研究证实,在中华帝国时期,黄河经历了30次重大的河道变化,大约1500次洪水,在过去的一千年里,黄河几乎永远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以维护黄河水利工程系统。
 
本书的核心观点:两种人类活动——上游加速的土壤侵蚀活动和下游降低冲积平原抗洪韧性的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的水文社会倾向。下图从黄土高原的角度描述了黄河历史的拐点。历史上有三次黄土高原上居民点数量大大超过以前的水平之时,即公元前3世纪、公元11世纪和18世纪,下游冲积平原的泥沙沉积速度翻了一番。一般而言,每当黄土高原人口变得更密集,定居点变得更多,水土流失就会加剧;而每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洪泛区的灾难也会随之增加。

 
土壤侵蚀和人类定居历史。黄土高原上人类定居密度与黄河泥沙沉积物累积速度之间存在关联。
 
本书讲述黄河三千年历史,为今天具有紧迫意义的事项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历史生态学中的持久模式和渐进转变,颠覆它们的突然断裂,以及人类行动的意外环境后果,回荡在产生它们的社会之中。

结语
 
人类世的黄河是世界上众多濒临危险的河流之一。黄河的大坝和中游灌溉工程已经运行了几十年,但其代价巨大。一个新的水利项目正在进行当中,即中国大规模的南水北调工程,旨在将亚热带南部的长江水引入半干旱北部的黄河河床。由于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稳定山坡的运动,黄土高原正在恢复,但目前还不清楚这些单一树种森林是否可以作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而繁荣。然而,即使在今天,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受到水和土壤侵蚀的严重影响,而且该流域仍然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上有纵横交错的梯田和拦河坝、峡谷和沟壑、沙漠和碱地、宽阔冲积平原上的农场和城市、泥泞的溪流、巨大的露天煤矿,从这些地方出来的卡车在狭窄道路上呼啸而过,而在山坡和退耕地上生长着延绵数公里的年轻灌木和树苗。在黄土高原的西南边缘,靠近泾河源头的半湿润地区,推土机将被剥落的粘土山丘雕刻成整齐的梯田,供林业人员植树。在一个生态崩溃和气候灾难的时代,未来虽然不确定,但黄河的历史提供了有关韧性和局限的教训。


城读相关阅读:

05.城读│为什么上海市理解现代中国的关键?09.城读 | 智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41.城读│90分钟鸟瞰中国

49.城读│1800:人类历史转折点

57.城读│直面气候变化:城市既是问题根源,又是解决办法

67.城读│谁是最早的藏人?

78.城读│城市环境影响:惩罚还是优势?

80.城读│看名画识空气污染

83.城读│3分钟看世界6000年城市发展历史90.城读│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纽约怎么办?修建U型大护堤96.城读│亚历山大·冯·洪堡:用旅行与科学测量世界,定义自然

108.城读│明清中国城墙:特征、规模分布及其对当代城市的影响

125.城读│1843年之前的上海是什么样的?小渔村抑或千年古港?

126.城读│丝路新史:确定世界中心的又一次尝试

128.城读│上海是另类中国吗?149.城读│反对谷物:采集狩猎者比农民过得好205.城读│当达尔文遇到城市:城市水泥森林如何驱动进化206.城读│消逝的城市:城市的一千零一种死法212.城读│英国工业城市景观最杰出画家劳里笔下的现代城市生活216.城读│假如洪水来临:城市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19.城读│中世纪海洋中国的典范——泉州(刺桐城)的兴起与衰落

227.城读│《鸟瞰中国》第二季:21世纪中国的人地关系

238.城读│大英博物馆5件物品讲述早期城市的历史

239.城读│以色列说“要有水”,就有了水:以色列如何从缺水之国转变为水资源强国?

246.城读│六千年古代城市发展教给我们什么经验教训?

309.城读│石峁遗址:迄今最早最大的中国史前城市?

315.城读│鸟瞰古代中国:3D建模再现消失的中国古代城市

333.城读│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生活是一种什么体验?370.城读 | 对土地的渴求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